我们为您提供化工资料查询,分享技术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!

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

非售品
CAS:124-38-9
分子式:CO2
分子量:

二氧化碳;碳酸酐;碳酸气;碳酐  

 

中文名: 二氧化碳;碳酸酐;碳酸气;碳酐  
英文名: Carbon dioxide 
分子式: CO   分子量: 44.01  
结构式:
CAS号: 124-38-9   RTECS号: FF6400000  
HS编码:   UN编号: 1013(气体或压缩气体)  
危险货物编号: 22019   IMDG规则页码: 2111  




外观与性状: 无色无臭气体。无警示特性。低温时为压缩液化气体,或白色固体(干冰,薄片或立方体)  
主要用途: 用于制糖工业、制碱工业、制铅白等,也用于冷饮、灭火及有机合成。 UN1845(固体,干冰) UN2187(冷冻液化气体)  
熔点: -56.6/527kPa 沸点: -78.5(升华)
相对密度(水=1): 1.56/-79℃  相对密度(空气=1): 1.53 
饱和蒸汽压(kPa): 1013.25/-39℃  溶解性: 溶于水、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。固体在水中沉底并发生沸腾,产生可见蒸气云团。 
临界温度(℃): 31   临界压力(MPa): 7.39  
燃烧热(kj/mol): 无意义  






避免接触的条件:  
燃烧性: 不燃   建规火险分级: 戊  
闪点(℃):   自燃温度(℃): 无意义  
爆炸下限(V%): 无意义   爆炸上限(V%): 无意义  
危险特性: 窒息性气体,在密闭容器内可将人窒息死亡。若遇高热,容器内压增大,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。与水接触生成碳酸。多种金属粉末、如镁、锆、钛、铝、铬及锰悬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时,能被点燃,并能引发爆炸。干冰与钠、钾、或钠钾合金能形成对震动敏感的混合物。液体或固体二氧化碳能腐蚀某些塑料、橡胶和涂料。  
燃烧(分解)产物:   稳定性: 稳定  
禁忌物: 丙烯醛、胺类、无水氨、氧化铯、锂、金属粉尘、钾、钠、碳化钠、钠钾合金、过氧化钠和钛   聚合危害: 不能出现  
灭火方法: 切断气源。喷水冷却容器,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。气体比空气重,易在低处聚集。储存容器及其部件可能向四面八方飞射很远。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人水路,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,通知地方卫生、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。  



危险性类别: 第2.2类不燃气体  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: 5  
包装类别: Ⅲ  
储运注意事项: 不燃性压缩气体。储存于阴凉、通风仓间内。仓温不宜超过30℃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防止阳光直射。应与易燃、可燃物分开存放。验收时要注意品名,注意验瓶日期,先进仓的先发用。搬运时轻装轻卸,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。 ERG指南:120  



接触限值: 中国MAC:未制定标准苏联MAC:未制定标准美国TWA:OSHA 5000ppm,9000mg/m3;ACGIH 5000ppm,9000mg/m3 美国STEL:ACGIH 30000ppm,54000mg/m3  
侵入途径: 吸入  
毒性: IDLH:40000ppm(大气中二氧化碳在12%以上可引起人昏迷或死亡) OSHA:表Z—1空气污染物 NIOSH标准文件:NIOSH76—194  
健康危害: 在低浓度时,对呼吸中枢呈兴奋;高浓度时则引起抑制作用,更高浓度时还有麻醉作用。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。急性中毒: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,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,反射消失、瞳孔扩大或缩小、大小便失禁?呕吐等,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,甚至死亡。慢性中毒,在生产中是否存在,目前无定论。固态(干冰)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,造成局部低温,可引起皮肤和眼腈严重的低温灼伤。  



皮肤接触: 若有皮肤冻伤,先用温水洗浴,再涂抹冻伤软膏,用消毒沙布包扎。就医。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,要在解冻后才可脱去。接触液化气体,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。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。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,注意自身防护。注意:可发生酸中毒。  
眼睛接触: 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就医。  
吸入: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呼吸困难时给输氧。呼吸停止时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如有条件给高压氧治疗。  
食入:  




工程控制: 密闭操作。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。  
呼吸系统防护: 高浓度环境中,建议佩带供气式呼吸器。NIOSH/OSHA40000ppm:供气式呼吸器。应急或有计划进入浓度未知区域,或处于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的状况:自携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、供气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、辅助自携式正压呼吸器。逃生:自携式逃生呼吸器。  
眼睛防护: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。  
防护服: 穿工作服。  
手防护: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。  
其他: 避免高浓度吸入。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,须有人监护。  
泄漏处置: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,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,建议庳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,穿相应的工作服。切断气源,然后抽排(室内)或强力通风(室外)。漏气容器不能再用,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