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为您提供化工资料查询,分享技术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!

四氢化萘

规格:96%
包装:200kg/桶
最小购量:1
CAS:119-64-2
分子式:C10H12
分子量:132.2

结构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CAS:         119-64-2
分子式:      C10H12
分子量:      132.20

中文名称:  四氢萘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,2,3,4-四氢萘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萘满

英文名称:  1,2,3,4-Tetrahydronaphthalene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,2,3,4-tetrahydro-Naphthalene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,2,3,4-tetrahydro-naphthalen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,2,3,4-tetrahydronaphthal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enzocyclohexane

性质描述:  无色液体。熔点-35℃(-31℃)。沸点207.4℃,90.8-91.2℃(2.27kPa)、相对密度0.9702(20/4℃)、折光率1.54134。

  能与乙醇、丁醇、醚、丙酮、苯、氯仿和石油醚混和,溶于甲醇,不溶于水。能随水蒸气挥发。

  露置空气中能产生四氢萘过氧化物。蒸馏时氧气与四氢萘作用发生爆炸。四氢萘可用对苯二酚作抗氧剂。有辛辣味。

用途:  大量用于制造杀虫剂丁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。四氢萘还用于生产润滑剂,降低高粘度油的粘性。广泛用作树脂、蜡、油脂、油漆、塑料的溶剂,清除煤气工业设备中萘沉积。

  与酒精和苯混合作为内燃机的燃料。四氢萘也用作脱脂剂,软化剂,低沸点有机化合物蒸气的吸收剂,驱虫剂及松节油的代用品。 

    广泛用作树脂、蜡、油脂、油漆、塑料的溶剂,清除煤气工业设备中萘沉积。与酒精和苯混合作为内燃机的燃料。四氢萘也用作脱脂剂,软化剂,低沸点有机化合物蒸气的吸收剂,驱虫剂及松节油的代用品。

参考文献:
1 7719型催化剂用于粗萘加氢时抑制四氢萘试验  胡益之       
2 6-甲氧基四氢萘的质量分析  凌仰之;徐秉玖;王孟坊;梁秉志  医药工业  1983  (11),22-26 
3 四氢萘催化脱氢反应动力学的研究  李成林;林洁;陈邦和;史士东;曹竹安  化工学报  1984  (2),101-111 
4 77-19型催化剂用于粗萘加氢时抑制四氢萘试验  胡益之;常维璞  山西化工  1984  (3),1-5 
5 抗疟药的研究 XIV.三氟甲基喹啉四氢萘酚类及氨基酚类化合物的合成  沈季华;姚文莉;丁德本;杨俊德;王俭;李福林  药学学报  1984  (11),856-859 
6 硼化合物研究 XIII.闭式一卤代氢硼酸π-苯(四氢萘)-π-环戊二烯基铁合成和性质  张伦;胡培植;向进福;张国敏  武汉大学学报  1985  (2),59-64 
7 四氢萘(C10H12)热解反应动力学研究  杨晓林;杨惠星;韩德刚  物理化学学报  1985  (3),249-257 
8 四氢萘热解中间产物及其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  杨晓林;杨惠星;韩德刚  物理化学学报  1985  (6),571-574 
9 2-二烷氨甲基-4杂环氨基-5,6,7,8-四氢萘酚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疟活性  张明立;沈季华;王云玲;张洪北;王丽华;王俭;李福林  医药工业  1985  (2),8-12 
10 四氢萘和茚满衍生物的制法    中国专利  1987 专利号:CN87103809|1987.5.22|1987.12.2| 
11 四氢萘衍生物    中国专利  1987 专利号:CN87103524|1987.5.12|1987.12.2| 
12 取代的氨基-5,6,7,8-四氢萘基氧代乙酸, 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药物的用途    中国专利  1988 专利号:CN87104970|1987.7.16|1988.2.3| 
13 取代的氨甲基-5,6,7,8-四氢萘氧代乙酸, 新的中间体产物, 它们的制备过程及其作为药物的应用    中国专利  1988 专利号:CN87107427|1987.12.10|1988.6.22| 
14 四氢萘与香豆素反应研究I:供氢溶剂下香豆素与氢化香豆素反应行为研究  黄超然;杨惠星;韩德刚  物理化学学报  1988  (2),194-199 
15 四氢萘与香豆素反应研究II:进一步的动力学探讨  黄超然;杨惠星;韩德刚  物理化学学报  1988  (3),307-313 
16 四氢萘热解反应机理研究  杨惠星;应立明;覃志伟  化学学报  1990  (5),441-446 
17 一种合成蒽环酮的新中间体: (±)-2-乙基-2-羟基-7-溴-5,8-二甲氧基-1,2,3,4-四氢萘  戈平;王哲清;张椿年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  1990  (2),72-75 
18 环取代的*一氨基-1,2,3,4,-四氢萘类和3-氨基苯并二氢吡喃类化合物    中国专利  1992 专利号:CN-1063870|1992.02.07|1992.08.26| 
19 多聚磷酸催化合成7-苯基-1-氧代-1,2,3,4-四氢萘   韩长日  精细石油化工  1992  (3),35-38 
20 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用煤沥青以四氢萘为供氢溶剂的加氢研究  芦时林;夏智勇;杨金霞  碳素  1993  (3),24-33 ;图11表6参5 
21 抗疟化合物含哌嗪侧链的四氢萘酚Mannich碱的合成  高守海;李福林 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  1993  (3),175-178 
22 加氢裂化集总动力学模型的研究Ⅰ:四氢萘加氢裂化集总模型  刘炳泗;邱建国;袁兴东  石油学报(石油加工)  1994  (3),10-18 ;图6表4参11 
23 吸附树脂负载的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四氢萘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  刘常坤;张曼征 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  1994  (3),45-48 ;图2表3参6 
24 四氢萘在含USY分子筛Mo-Ni加氢裂化催化剂上上反应的研究  曹祖宾  工业催化  1995  (4),26-29 
25 N-四氢萘酚取代9-氨基吖啶的Mannich碱的合成与抗疟活性  高守海;李福林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  1995  (7),292-294 
26 1,1-二甲基-7-异丙基-1,2,3,4-四氢萘-6-磺酸钠的合成  程芝;刘震;詹松辉  林产化学与工业  1996  (4),1-6 
27 均四甲苯和四氢萘亚甲基齐聚物中间相转化行为及其机理研究  宋怀河;刘朗;张碧江  燃料化学学报  1996  (5),421-425 
28 四氢萘在两种改性Y沸石为担体的Mo-Ni催化剂上的加氢裂化  曹祖宾;徐贤伦;元玉台;刘淑文;齐邦峰  燃料化学学报  2001  (1),12-18 
29 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正构烷烃与四氢萘二元体系的 反应  石斌;王洛秋;文萍;阙国和  燃料化学学报  2001  (5),400-403 
30 四氢萘在Mo-Ni/USY双功能催化剂上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  曹祖宾;徐贤伦;亓玉台;齐帮锋;刘淑文  分子催化  2002  (1),44-48;参8
31 四氢萘与正二十烷二元体系热反应与催化加氢反应机理的研究  石斌;阙国和  燃料化学学报  2002  (5),473-476;参9 
32 取代2-四氢萘酮的一步合成新方法研究  滕艳;周晓东;王凤英 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  2003  (16),16-17;参6 
33 2-氨基-3-氰基-4-芳基-6-甲氧基-1,4,9,10-四氢萘并[2,1-b]吡喃衍生物的一步合成  王香善;史达清;魏贤勇;宗志敏  有机化学  2004  (11),1454-1457 
34 四氢萘的加氢与选择性开环  马怀军;田志坚;杨晓梅;林励吾  分子催化  2006  (5),449-451 
35 新型四氢萘类化合物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  姚斌;周有骏;朱驹;吕加国;姜远英;陈军;李耀武;曹永兵;蒋庆锋;郑灿辉  化学学报  2007  (3),257-264 
36 Ni-Mo_2N/SiO_2复合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四氢萘加氢的催化活性  王智强;张明慧;李伟;陶克毅  催化学报  2008  (3),292-296 
37 金属卟啉与过渡金属盐分步催化四氢萘合成α-四氢萘酮及反应机理  阳卫军;曹军;尹碧军;郭灿城  催化学报  2008  (8),741-747 
38 无溶剂条件下合成2-[3-氧代-1,3-(未)取代苯基丙基]-1,2,3,4-四氢萘-1-酮  荣良策;韩红霞;蒋虹;李小跃;姚昌盛;屠树江  有机化学  2008  (4),746-749 
39 MCM-41负载钴催化H_2O_2氧化四氢萘合成α-四氢萘酮  马永平;赵革建;陶辉旺;王伟;李斌;王家强  应用化学  2010  (1),69-73 
40 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-酮-2-(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)-四氢萘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  蔡雪梅;李建晴;卫艳丽;董川  应用化学  2010  (11),1313-1317 
41 7-羟基-2-(N-丙基-N-丙酰基)氨基四氢萘满的合成  薛井泉;张智勇;单保慈  化学试剂  2009  (4),255-257 
42 水或四氢萘介质下胜利褐煤的直接加氢液化性能  徐熠;杜开欢;刘瑞民;张德祥;高晋生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. 自然科学版  2010  (6),760-764 
43 2-氨基-7-羟基四氢萘水合物的合成  郑纯智;张国华;张春勇;文颖频  化学世界  2010  (5),292-294,306